目的地搜索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第七节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014-10-28 16:17 牟硕   

第七节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的胜利,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仍未彻底纠正。时任党中央主席的华国锋推行“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对纠正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中“左”的问题,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文章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之后不久,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军区的负责人发表文章和讲话,支持和赞成这篇文章中表达的精神。

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一批老同志都支持这场讨论。他们在不同场合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强调要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强调在经济建设中必须量力而行,努力抵制和克服仍然存在的“左”的倾向。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和“两个凡是”的束缚,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会还调整了中央领导机构,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样,全会就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为进一步解决党的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问题,正确地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走过的历史道路,科学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共中央于198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它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胜利完成拨乱反正和启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党于1982年9月1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全面展开。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试点逐步扩大,要求全面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在这种形势下,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显得更为迫切。

1984年10月20日,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在全面推进城乡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已成为推动改革的—个重要举措。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创建取得成功经验后,1984年5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再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

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形成了包括约两亿人口的前沿地带,为中国经济的振兴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国民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1987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即将走过十个年头,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25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也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十三大还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五、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从1984年到1988年,我国经历了一个经济加速发展的时期。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物价波动较大,通货膨胀加剧,重复建设严重,经济发展过热。这些深层次问题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程受到严重影响。80年代末,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出现动荡,西方敌对势力也加紧通过多种渠道对中国施加影响推行和平演变战略。1989年春夏之交出现了政治风波。党中央依靠人民,采取果断措施,一举平息了反革命暴乱。

1989年6月23日党中央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全会对中央领导机构部分成员进行调整,组成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而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国家的稳定,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够继续前进。

到1990年底,“十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三大确定的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提前实现。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这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着严峻考验。就在此时,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进行考察,并发表了“南方谈话”。

邓小平的南方重要谈话贯穿了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开手脚,大胆试验,排除各种干扰,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地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十四大还全面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出,这个理论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概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十四大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宏观调控成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图 片:无

已添加附件:无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师范大学 |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 邮政编码:300387 | 电话:022-23766348 | 管理员:请设置管理员